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药生所2020年“读讲一本书”活动经典演讲稿合集

来源:党办    

作者:    

时间:2020-08-17    

浏览次数:

《鼠疫》读后感

重点支部   王潇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小说家加缪的作品《鼠疫》。这本书描绘了在一次突发的“鼠疫”期间人们是如何生活、抗争的。也许每位优秀的作家都是一位“预言家”,不知当加缪在1947年完成这部著作的时候,他是否会想到,这本书会与几十年后,正处于新冠疫情之中的我们产生巨大的共鸣。其中的一些情节,仿佛就正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思考这场灾难。

下面我先跟大家简要讲一讲,《鼠疫》是个什么样的故事。20世纪40年代的北非,一场由老鼠引起的瘟疫突然降临奥兰小城。主人公里厄医生发现了第一个病人,并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场致死性极强的传染病,立即建议医师联合会把新发现的病人隔离起来,然而疾病的严重性令人们措手不及,很快,疫情迅速蔓延。

小说中这场鼠疫持续了十个月,人性的众生相,在这座几十万人的小城里,反反复复地上演,但最令我触动的是以医生里厄为代表的一批人的反抗斗争精神,他们在自己的阶层和岗位上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里厄在一次次面对治疗无效的病人后,心情逐渐痛苦到有些麻木,但他仍然尽心救治着一个个人。他就像是希腊神话中每天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一样,即使面对肆虐的鼠疫,仍然坚定地与之对抗,不问输赢。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半年里,新冠病毒在我国大肆蔓延。在这场全民参战的中国疫情阻击战中,有无数的里厄式人物顽强的反击着。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两次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大年初一,党中央成立了防控疫情领导小组。84岁的钟老,没有选择悠然的退休生活,却和很多专家们一起奔赴最危险的地方。驰援武汉的4万多名医务工作者,他们抛下家人,无所畏惧地去往抗击疫情的一线。下沉社区干部在最基层的地方值班值岗,认真排查每家每户,寒风刺骨中他们依然践行着自己的使命。在城市中穿梭的快递小哥们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为疫区的人们源源不断的发送着物资。这些人与其说他们是“英雄”,不如说他们是生活的强者,平凡地做好自己应做之事,永远抱着毫不退却的热忱和坚定,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其实我们药生所追溯其前身,也与鼠疫颇有渊源。我国东北在20世纪初也曾被鼠疫席卷,当时伍连德在政府的委派下,不畏艰险,深入疫区调查,最终控制住了疫情。后来国家成立了中央防疫处,伍连德被任命为处长,新中国成立以后又分支出抗菌素研究所,即药生所的前身。我们的前辈伍连德、汤飞凡、张为申等一批优秀的科学家为我国抗感染药物的研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后辈的我们更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负使命,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时,这次疫情还让我看到了,我国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所起的关键作用。国家的严格管控以及全国人民的团结精神,让我看到了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决断能力。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举国一致,行动高效,与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决策混乱形成强烈对比。这次中美抗疫模式的最大差别就是,中国模式从一开始就明确,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用习主席的话就是,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相比之下,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国家的做法,都是经济利益和商业利益高于一切。所以这次疫情也是一个很好的反光镜,让我们重新认识世界,认识中国。

也许1947年的北非小城有里厄医生这样的平凡英雄,但在2020年的中国,有千千万万主动请缨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有紧锣密鼓埋头实验室日夜奋战的科研工作者,有亿万默默付出的中国人民,更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科学领导与决策,我相信,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我们终将赢来胜利。

 

 

读《鼠疫》有感

机关一支部 解维琛

 

俄国伟大的哲学家革命家赫尔岑曾经说过:“书——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是将要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一本好书,往往使人受益终生。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个寓言故事——《鼠疫》,它的作者阿尔贝·加缪是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也是法国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本书描写了20世纪40年代阿尔及利亚奥兰市的一场鼠疫从初显征兆到渐入高潮再到骤然平息的完整过程。作者以编年体的形式,平淡又略带疏离地描绘着鼠疫对人们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以及面对灾难每个人做出的不同选择,从而突显出不同群体之间价值观的对立与冲突。

在加缪笔下,既有文学的艺术,也有哲学的思考,全书以一种平缓的基调来描述整个疫情的经过,用冷静、平淡的语气描摹出“瘟神”的凶险,穿插不同人物在面对疫情时的心理变化。同时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来体现城中不同时期人们的心情状态和疫情发展状况,平静且深刻、细腻而动人。

在书中,鼠疫几乎吞噬了一切,磨灭了人们的斗志,许许多多的人放弃了抵抗,甚至放弃了对生的追求,城中只剩闷热的天气和低沉的气氛。正如书中所说:“习惯绝望比绝望本身更令人灰心丧气。”但是在漫天的绝望之中,依然有人不放弃抗争。医生忠于职守治病救人,公务员耐心地统计各种数据,记者带领人们自发组成了抗击鼠疫的志愿队。被意外卷入这场瘟疫的外地人一开始想要拼命逃离,但在抗争中逐渐认识到自己也是这个城市的一分子,他留了下来并主动加入了救援队伍。在以往的世界里,个人的痛苦与他人毫不相干,而现在大家却同病相怜。人们吃苦在一起,放逐在一起,也抗争在一起。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和他们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之间的团结与友谊令我深深感动。

这本书我在上大学期间阅读过,而今再次拿起这本书是因为我们当前正经历着书中的部分情节。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无数人民的心,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国的一座城市——武汉,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年逾八旬的钟南山院士再次挂帅出征,在第一时间奔赴武汉;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立下请战书,紧急驰援,他们逆向而行,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一线;此外,口罩厂商开启“全天候”生产模式,航班铁路出台免费退改政策,全国各地的普通民众自发捐款捐物,公安部门、交通运输部门等克服重重困难,将物资分批快速运至一线,为抗击疫情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他们是夜空中最亮的星,用身体力行、全力以赴,将希望传递给每一个人。

与书中相同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武汉也同奥兰市一样经历了长达数十天的封城;与书中不同的是,武汉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并没有被灾难打倒,而是面对疫情快速做出反应,自上而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疫情当前,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我不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也没有机会赴一线支援,但我由衷希望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抗击疫情做出一份贡献。现下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放松警惕,注意防护,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同时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成果。

初读《鼠疫》,只是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觉得十分精彩。而在2020年这段特殊的日子再读《鼠疫》,便有了同初次阅读完全不同的感受,直至现在,我方才理解书中所言:“如果说世上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永远向往而且有时还能得到,那就是人间的真情。”

 

 

不忘所系,不负相托

——读《枪炮、病菌与钢铁》有感

病毒-免疫支部  杨璐

 

首先解释一下我为什么会选择《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其实我成为一个彻底的理科生之后,坐下来静心去看书的机会更少了。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刚刚由于疫情原因度过的漫长假期,让我对我的人生方向有了很多的疑问。在我看到这个活动书单的时候,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觉得我或许能从这本书里得到我想知道的答案。

作者贾雷德以他的一个新几内亚朋友的问题作为引子,没错,就是我的朋友有个疑问这样的开场。问题是“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这么多的货物并把它送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我们自己货物呢”,这个问题当然不只是想问为什么黑人没有自己的货物。其实就是想问,为什么黑人没有物资?为什么黑人没有技术?为什么黑人要被迫输入?为什么黑人没有社会地位?其实最终想问的就是为什么会有种族歧视,人种高低之分?

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要不然作者也不会在文章的开头用一个朋友的问题作为开场,也不会在后面的内容里说他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多年之后才能落笔写下自己的看法。结果一落笔,他就用400多页的内容讲述了人类一万三千年的历史。

文学家真的是很博学,他用地理学,历史学,人文学各种学科解释了为什么西班牙的皮萨罗带领一支168人的军队就能击败一支八万多人的印加帝国军队,进而征服整个印加帝国。病毒传播,兵器领先等等在这场战役里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在后续也用大量的知识储备,多角度地说明了产生枪炮、病菌与钢铁的终极原因。农业,畜牧业,自然环境都是这个问题的影响因素。老实说,我看懂的不多。我一个病毒学专业的学生,在他讲到欧洲人给美洲土著人带来病菌的时候,很多逻辑思维的推演都看得我觉得自己白学了。不过最后一通分析下来,其实他也并没有直接说明造成种族歧视的真正原因。

作者凭借这本书获得了1998年的普利策文学奖。而我读完放下这本书的时候,好像很多盘旋在我心头的疑问豁然开解了。

死于白人警察膝下的黑人弗洛伊德引起了全球的高度重视,因为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执法争议,更显示出长期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其实距离上一次这样全球性严重的大规模病毒传播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其实疾病带来的生命威胁是很容易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的。所以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很多一直存在的问题就爆发了。全世界的民众都很愤怒,都想要一个公道,其实这个公道就是人人平等。不是竞选时候喊的口号,不是年度述职时候的官方总结,也不是大街小巷的标语。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我的阅历不足以让我谈到这么高深的话题,所以我想从贾雷德的问题上回归到我们总在说的话题。

我不知道大家在这次疫情的期间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就是自己学了现在的专业究竟能做什么?自己的实验花了那么多的钱,做出来的结果究竟对这个社会有什么帮助?反正我一直有这样的困惑,平时就有,只不过这次疫情防控期间这个疑问更强烈了。我看到一个学医的朋友前段时间发了一条朋友圈,内容是:“大家都觉得我学了医很厉害,我也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专业知识,但是在很多疾病面前依旧束手无策。”我当时就觉得这句话说到我心坎里了。作为病毒专业的学生,我在很多病毒面前仍旧懵懂无知,暴发了疫情之后好像也没发挥多大的作用。既不能在实验室为基础研究做出贡献,也不能像庄老师一样奔赴前线。我第一次怀疑自己的职业价值。除此之外,疫情防控期间的各种舆论,双黄连的闹剧,气溶胶传播的恐慌,民众们质问医药专业的人士,既然国家投入了这么多,社会这么重视,牺牲了那么多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是没有药和疫苗?我一直觉得医药专业平凡但伟大,那面对这些质问的时候还是对自己的坚信产生了怀疑。

这本《枪炮、病菌与钢铁》恰好在这个时候解开了我的心结。作者到最后也没有解释出为什么是欧亚大陆征服了非洲和美洲,而不是恰恰相反。他只是说这不是天生的种族差异,而是多方面因素在漫长历史过程中综合影响的结果。其实医药专业的我们也是同样,不是一朝一夕的突破。就好像第一颗脊髓灰质炎糖丸诞生之前也要经历无数次的试错和多年失败的蛰伏,无数人在此之前要忍受病痛的折磨。今天的我们看到的不应该只有病痛和指责,也要努力去成为曙光之前的点点繁星,微不足道却坚持闪烁光芒。而我们也不必在能力所不及的时候要求自己成为劫难中的英雄,但要成为困境中保持理智的清醒者。比如在疫情防控期间和家人科普和纠正错误的舆论,规劝身边人无视防疫制度的错误行为。

此外我还想说,我庆幸我学了医药这个行业。它告诉了我真正的众生平等,告诉我在救死扶伤面前没有阶级高低之差,没有人种贵贱之分,没有国家强弱之别。我虽然还是学艺不精的学生,但我自己时刻牢记医学生的入学宣誓词:“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我也不会忘记漫长医学发展史上医生与科研人员的坚持不懈和执着追求,作为引导我前行的方向。我想说,这本《枪炮、病菌和钢铁》传达着和我们的宣誓词一样的精神:执着,求索,进步!平等,尊重和爱!我无悔成为医药专业的学生,我坚信平等,我坚信医者大爱,我坚信疾病终将被战胜,而我们也会成为突破黑暗曙光前的点点星火。

 

 

 

向阳而生

——读《积极情绪的力量》有感

合成支部  郭志浩

 

       在我看来,人类的情绪是一种格外神奇的存在,因为有了“情绪”,世界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它让生命变得鲜活,它让时间变得丰满,也让生活变得不再那么单调而平凡。但情绪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积极的情绪让我们的周围充满爱与善意,而消极的情绪会让我们变得低落与不安,如何把控好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比例,从而拥抱一种欣欣向荣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的一个问题。

      试着在脑海里想象出这样一幅画面——阳光透过窗帘照进卧室,将你从一夜的睡眠中唤醒。这大概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遇见的场景,但是请仔细想想过去的一周,你每天起床时的感觉一样吗?它是一种无奈的、厌烦的、充满压力的感觉,还是一种满怀希望、动力与幸福的感觉呢?而这些不一样的感觉给你的生活以及工作又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满怀希望、动力与幸福而醒来的清晨会给你一天的工作带来更高的效率,会为你的生活注入更多的欢乐。那么为什么同样的情景会因为我们感觉的不同而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将其归结为积极情绪的力量,积极的情绪让我们感觉良好,改变我们的思维和我们的未来。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来提高自身的积极情绪。

       在《积极情绪的力量》一书中,作者通过分享自己诸多的实验研究结果,跌宕起伏的工作生涯以及充满插曲的生活经历,向我们全方位地展现了什么是积极情绪、积极情绪的力量以及如何来提高自己积极情绪。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仔细回顾我以往的求学生活经历,我惊讶地发现了积极的情绪所带给我的好处,也渐渐地察觉到了那些无法避免的消极情绪带给我的一些延续至今的影响。

       在我的中学时代,我曾经多次代表班级在校园里主持升旗仪式,那应该是我最自信最勇敢的岁月,老师和同学们都对我格外地支持和信任,我从他们当中获取了很多的激励和爱,这让我在日后的很多公共场合当中都能够积极并且从容稳妥地表达自己。但是直到高三那一年,我被语文老师安排向全班的同学讲一本书,我还记得那本书是白落梅的一本散文集,为了介绍好这本书,我每天都趁着下晚自习的时间认真阅读,但是最后我却没有收获到理想的结果。我依旧清楚地记得那天在讲台上尴尬的情形,同学们都在下面埋头做自己的事情,一点回应都没有,虽然我还是按照原计划把那本书讲了下来,但是我却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失望与自我怀疑,虽然我明白当时班上的一模结果很差,作为年级里的火箭班,学校给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没有人会愿意花功夫去听一本根本不会出现在高考试卷上的散文集,但是我始终无法说服我自己遗忘掉那个场景,它让我愤怒和恐惧,让我以后每每在公共场合发言的时都不能全神贯注地注意自己的语言和姿态,而是不受控制地去过分在意他人的目光和态度。一直到大学在学生会任职的时候,院里的老师和前辈不断给我锻炼的机会,我才慢慢地变得不再那么害怕,虽然现在还是会紧张会不安,但是相比于我最糟糕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从前,我只把这段经历当成一段经历来看,而如今当我读完这本书,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分析时,我才由衷地体会到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所给人带来的影响是如此的不同,中学时代的老师和同学让我体验到了激励、爱这样的积极情绪,并给了我很多信心,让我能够处理好学习生活中的诸多事情,而那一次格外失败的演讲经历却让我反复地体验到愤怒、恐惧、焦虑这样的消极情绪,并且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它阻碍了我表达自己,也阻碍我日后长足的发展。

       但是消极情绪就一定是坏的吗?显然不是,正如恐惧让我们意识到危险的来临,压力让我们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适当适量的消极情绪让我们更加适应这个社会的节奏,这也是人类祖先进化发展的结果,如果一个人一丁点消极情绪都不曾存在过,那么他就会变成一个盲目的乐天派,这无疑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情。所以找到最合适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比例,才是事情的关键。在这本书中,作者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以及数学建模,作者发现当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比例大于3:1时,人们才更有可能拥抱一种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人生。但是遗憾的是,能够达到这个比例的人很少很少。我也用书中给出的方法做了一些简单的测试,我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比例为2:1,这也是大部分人所拥有的比例,而在那些意志低沉的抑郁者患者当中,这个比例会更低,倾向于1:1。所以,学会提高积极情绪在整体情绪中的比例,是打开自己美好人生的关键所在。

不得不承认,当今社会的发展节奏如此之快,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渐渐地忽略掉自己身边的那些不经意美好,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为了生活而生活,而逐渐地遗忘掉了生活的初心。其实,当你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积极情绪,并且以一种不一样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时,你会突然发现,原来能让你快乐的事情如此之多,或许是上班路上的一朵花,或许是炎炎夏日里的一阵凉风,或许是同事一句贴心的安慰,或许是下班回家时孩子的一个热情的拥抱……提高自己感受这些美好瞬间的能力,并且把这些善意、美好进一步传递下去,带着激情生活,去具化你想象中的未来,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与人和自然建立一种亲密而友好的关系,当你为积极情绪的成长铺平了道路,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会慢慢变得不同。

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原来情绪会给人带来如此大的影响,书中有一个案例我一直记得特别清楚——一位名叫亚当的艾滋病患者,在被医生告知自己的生命还有剩下不到一年之后,他以一种乐观的感激的态度去生活,最后健康独立地生活了九年之久。乍一听上去,好像有些不太科学,但正是这种真实存在的医学奇迹,让我意识到了积极情绪的神奇与重要性。不仅仅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更是需要积极的情绪以及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磋磨,就像这次新冠疫情,正是那些在党中央领导下的医药工作者的努力奉献,才让我们有了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也正是这种决心和信心,才让我们逐渐地走出了当下的困境。

在书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生活单方面地给了我们消极情绪,创造积极情绪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它提醒我们积极情绪是一种选择,一个我们必须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地做出的选择。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正确地看待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拥抱自己欣欣向荣的生活,不怕困难,向阳而生。

 

 

读《病毒星球》有感

微生物化学-代谢支部  罗梦娜

  

《病毒星球》是由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卡尔·齐默撰写,而且是美国国家卫生院“病毒星球”计划的成果之一。这本书用简练且优雅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几种常见病毒的生存之道,刷新了我对病毒的认知。

       所谓的病毒星球,其实指的是地球。因为地球的各个角落皆藏匿着病毒,从深深的地下,到干旱的撒哈拉沙漠,再到南极冰盖之下1英里深藏的湖水,甚至是人迹罕至的奈卡山脉的水晶洞,所以从某些角度讲,病毒才是这个星球的主人。

       书中主要介绍了几种常见病毒,比如能引起普通感冒的鼻病毒、在鹿角兔发现的乳头瘤病毒、致死率极高的埃博拉病毒,流行性较高的HIV病毒以及已被消灭的天花病毒等。在人们眼中,这些病毒一直都是人类的宿敌。可是,很多病毒起初并不攻击人类,鸟类,蝙蝠以及黑猩猩等野生动物才是他们的理想宿主。但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某些活动使得这些病毒基因组发生了基因重组等突变,人类最终还是成了这些病毒生存的选择,这就像作者在书中调侃的那句:“人类擅长意外地制造新病毒——有时候在养猪场就能调制出一款新型流感病毒,屠宰黑猩猩的过程也催生了艾滋病毒”。

       2015年卡尔·齐默就曾预测过“下次再有某种病毒从野生动物身上转移到人类身体内,很可能还会引发大规模疫情,而我们完全可能对致病病毒一无所知。”只是没想到,这个“下一次”竟来得这么快,打得我们如此措手不及。截至2020年6月27日09时,全球新冠患者已确诊9899054例,死亡495833例。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我国着重做好了隔离等阻断传播途径的措施,使得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由于缺乏对新冠病毒演化过程的认识,暂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病毒的传播和蔓延。而事实上,每一次流感的暴发,都是流感病毒蓄谋已久的攻击。但是人类却不能提前预知这一切,等我们真正意识到要反击时,可是却发现无从下手,束手束脚。我们不清楚这些流感病毒经历了哪些演化过程,哪怕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也仅仅是获得一知半解。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今年,科学家们在青藏高原的冻土层上发现数十种未知的病毒,这不得不让我们警惕。随着全球气温变暖,南北极冰川融化,冰冻数亿年的病毒全部被释放出来的话,人类又将面临怎样的浩劫,这是我们不可获知的灾难。所以,为了延缓这一天,我们需要保持警惕,这样才能在它们有机会进入我们这个物种之前就采取措施,阻止它们的脚步。

       其实,病毒并不总是面目可憎的。例如,鼻病毒可以训练我们的免疫系统,这样在未来遇到一些小刺激时,免疫系统就不会过度反应,而可以养精蓄锐,去攻击那些真正的敌人;一战期间,噬菌体病毒甚至被用来治疗士兵们的痢疾、霍乱和黑死病,直至今日,临床上还有噬菌体鸡尾酒疗法;而且,据粗略估算,人类吸入的氧气里,有10%是病毒所给与的;虽然数百万年以来,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一直不停在入侵人类基因组,其DNA片段已经占到人类基因组DNA总量的8%。但是,在这些基因中,编码合胞素的基因对于人类的繁衍却是不可或缺的。合胞素蛋白主要协助胎儿在胎盘中的发育。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个基因,人类将没有出生的机会。这样看来,病毒对人类的生存功不可没。

       静下心来想想,每种病毒的出现或多或少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艾滋病病毒推动了一系列的公共卫生政策的颁布,例如控制针头的使用,发放避孕套等。而对于我们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携带的致病基因,避免患病的最好方式是减少细胞发生危险突变的概率,比如戒烟、避免接触容易致癌的化学物质,以及吃健康食物。新冠病毒使得全国人民戴起了口罩,养成了饭前便后勤洗手的习惯。国家更是发行了禁食野生动物的条令。

       最后,让我们重新审视“病毒”这个词本身。它原本就包含了两面性,一面是能给予生命的物质,另一面则代表致命的毒液。病毒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致命的,但它们也赋予了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创造力。创造和毁灭又一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本书会让你重新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审视人类在万物中的位置。

 

 

用青春浇灌梦想

——读《人类群星闪耀时》有感

机关二支部  李懿德

 

天空有群星点缀,人类社会有一桩桩英雄史诗闪耀,特定的历史事件如群星般串连成线,组成我们共同的记忆,构成人类社会长达数千年的巨大链条。《人类群星闪耀时》由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就,十四篇历史特写记录了人类社会十四个群星闪耀时刻,散射着清辉,普照着过去和将来。

这十四篇传记中,有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有滑铁卢的一分钟,有记载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转折点的事件瞬间,有记录列宁冒着风险回国带回革命思想的那一班列车,其中《南极探险的斗争》这一篇使我印象尤为深刻,英国人斯科特怀揣着为国争光的雄心,抱着勇于探索人类未知的理想,向征服南极点行进,最终成功到达了南极点,但落后于挪威探险队,并在归途遇上风暴,永远留在里南极圈之中,斯科特虽死犹荣,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只有雄心壮志才会点燃起火热的心,去做那些获得成就和轻易成功极为偶然的事。”这是一个讲述人类把自己的力量集中到尚未达到的目标的故事,主人公斯科特怀着对祖国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离开祖国,在黑暗中等待着太阳的升起,带着多个同伴向人类未知的南极出发,在风雪弥漫的苍茫世界中,和同伴挪动着双腿最终走到了南纬90度。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这同时也是一个带着悲剧色彩的故事,当斯科特一行人手拿英国国旗到达南极点时,挪威国旗已经飘扬在南极点月余,人类历史以几百万个月计,但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之前的热情被南极凛冽寒风吹灭,钢铁般的意志也被这打击松懈。在缺少物资、暴风雪肆虐的回程中,斯科特和其余四名队员陆续留在了南极的冰棺中。

《南极探险的斗争》没有聚焦捷足先登并凯旋班师的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而是把目光投射在斯科特身上。在其中,斯科特为证明祖国荣誉和民族勇气的日记使我动容,充满雄心壮志、勇于攀登行业高峰的壮举使我心潮澎湃。华夏大地,古往今来,不乏有着这样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心中、胸怀远大理想的仁人志士,这些人撑起着中华民族的脊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1919年北京、上海不满祖国受辱在街头游行的学生、工人抗议着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吹响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号角,传递着的五四精神影响至今;1920年辗转在上海、浙江两地,躲避着巡捕和暗探,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虽然这时它的力量还很弱小,但它满怀信心地以改造中国为己任,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这星星之火由心怀大志的青年传播,最终以燎原之势洗礼着全中国;1960年,一群平均年龄仅24岁的、勇于探索未知的追梦者,为了祖国领土问题,在国家荣誉面前,与时间竞跑、与恶劣气候争锋,开展了一场有关于珠峰归属权的惨烈争夺战,最终实现了从北坡攀登上珠峰的壮举,用实力夺回了半座珠峰;从五十年代开始,为了我国国家安全,一群科学家们隐姓埋名,在大漠深处成功升起的“两弹一星”,到最近历经30多年、三代人探索实践,成功建立起的北斗全球组网,彰显着我国的大国实力、为我国国防和民生提供着保障;再到此次疫情中,各方的医护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付出、社会工作者们不计报酬地提供后援保障。这些把祖国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有理想有担当的人们是我们的学习榜样,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时刻激励着我满怀对祖国的荣誉感,要报以理想、要充满担当。激励着我和我们,作为一名新时代中国青年青年,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反观阿蒙森的成功,斯科特为什么居于次席并长留南极?这个问题也引人深思。阿蒙森利用爱斯基摩狗拉雪橇成为了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而斯科特则在尝试各种方式后选择了人力拉着雪橇长途跋涉。前者依据丰富的实践经验制定计划,后者凭推理的设想制定计划。实践出真知,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为避免此类悲剧,要笃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深化科学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和科技攻坚等系列指示和重要讲话,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全面理解、科学把握、努力践行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党的要求指引前进的方向,用理想的明灯照亮路程,用长远的目标激励前行,既要抱负远大,更要脚踏实地;既要锤炼高尚品德,更要躬身践行;既要提升能力素质,更要保证身心健康,要树立远大理想,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肩负理想,抱以坚定目标,用青春理想浇灌中国梦;坚持正确方法论,使绽放的青春正向产出、开花结果。

 

 

 

长夜有黎明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心得

药理-测试支部  李怡然

 

当我初翻开这本书时,没想到一本书竟如此有吸引力,一次便带我领略过十四个历史瞬间。

这本书就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以他的视角与感情,于1912年至1940年间创作的十四篇历史特写,这本书就是《人类群星闪耀时》。

当我每读完一篇令人震撼、激动的故事时,我必须让自己看看窗外,看看天空,让情绪平复下来。太阳还是高高悬挂在烈空中,燃起了地面的空气;风还是轻轻地略过街道,拂动起道旁的杨柳。但好像又有什么,已经变得不同了。

生命变化的过程,曲折又漫长,经由无数不起眼的瞬间组成。就像这本书中所描绘的人物,他们在一瞬之间的故事,便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不朽的位置。所谓奇迹便是如此吧。

每个生命,既是微小也是伟大。是微小,漫漫长河流过,历史中所有的人情事物,终将走向湮灭。是伟大,每个生命都无法被复制,是这永恒里的唯一。正是这一个个“小”人物,汇聚成人类文明的河流,推动着岁月滚滚向前。这翻滚的长河中,有无数个闪耀着的瞬间。那些瞬间,可能连当事者都没曾留意,却无形之间改变了人类的百年历史。

历史有很多面,茨威格便选取了那些最典型、最精彩的一面。书中涉及的人物,命运之起伏,充分展现了世事难料、命运奇诡。然而隐藏其中的,还有一股神秘的力量,这便是人类引以为傲的永恒力量:奋斗与抗争。

这些抗争之中也有悲痛与惋惜,闻名世界的《马赛曲》伴随着法国大革命,已流传了百年,但作者却鲜为人知。年轻的上尉鲁日在一次聚会后应朋友邀请写一首歌,回家后鬼使神差写成后,便浑然睡去。这作品只在聚会中被唱了一两次,便不再被提起,连作者也逐渐忘记。两个月之后,马赛的士兵把它当做自己的战歌,传唱起来;一两个月之后,又成为全民之歌,被更多的人传唱。最终成为法国国歌,而作者鲁日,在他穷困潦倒中,没有人能够把这首马赛歌与他联系起来,他也没能从中获得任何利益和名声。不过,那首歌诞生的夜晚,确实为历史带来了改变,那晚的星光属于鲁日。

世界上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托尔斯泰夫人,曾把三千页的《战争与和平》手稿整洁地手抄七遍,却在晚年计算托尔斯泰的财产。人们为了对黄金的贪欲而远航,从而发现了新大陆。一个人的作为从不同角度解读,可能存在不同的评价。安于享乐的生活,也是一种人生选择。但那些敢于冒险,敢于承担的人们,才是长久以来闪耀的火炬,照耀着你我,也照耀着前方。

历史洪流滚滚向前,从未因为谁的行为而停歇。对她来说,百年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这条美丽的长河,究竟是由“偶然”决定还是由“必然”造成呢?请不必过于在意,我想,“把握现在”才是她给的答案。

 

 

《人类群星闪耀时》心得体会

肿瘤生化支部    倪隽

 

一个真正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的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伴随着无谓流逝的漫长岁月。不过,这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旦发生,就可能会决定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历史进程。所以,探寻这电光石火般的一刻是极有趣而有意义的。

本书是奥地利杰出的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以诗人和艺术家的笔触,于1912 年至1940 年间创作的十四篇历史特写。

       群星闪耀时,我以为一定是记录那些功绩显赫的人物,然而不完全正确,那些闪耀过的群星,虽然在那一刻,使得天空澄澈,玉宇清澄,然而也可能只是一个微小的、并不起眼的星辰在那一瞬闪过光,改变了许多东西,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正如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陨落,是因为那个无名星辰忘记关闭那扇凯尔卡门,在它敞开的那一秒,就将拜占庭推进灭亡的深渊;又如亨德尔奇迹的精神复活;歌德的老年热恋悲歌;滑铁卢战场上拿破仑的一分钟。

记传的不全是那些被神化般的人,还有一些近于小人物心态而又因为种种原因留下了一些辉煌或不平凡的人。比如巴尔沃亚对未来和财富有着近乎本能的渴求,这种毫不崇高的初衷反而会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他有更大的发现、促使他不得不前进。巴尔沃亚虽然渴望被人敬仰发现太平洋的伟大功绩,可同时他的缺点过于明显,他的优点和缺点都鲜明无比,真实的人性不可能是一白如纸或一黑如墨的;又比如《马赛曲》的创作者鲁热在歌曲诞生后便不再发光。他生活堕落,四处躲债,甚至蹲过牢房。鲁热的歌被人传唱,但他却被人遗忘,甚至他去世时,也没有人知道他是谁。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才想起他的名字。鲁热,仅仅在创作《马赛曲》的那一夜是天才。

在茨威格的笔下,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和瞬间,既是必然的,又充满了让人惊叹惊愕的偶然,让人不禁惊喜、无奈又感苍凉悲怆。他们不再是遥不可及如星辰般遥远迷幻的存在,而是充满血肉和凡尘俗子一样的悲欢离合。只是唯一超越吾等凡人的,除去上天馈赠给他们的天赐良机抑或是天降横祸,都拥有了超越平常人的毅力、勇气和信念,让他们得以继续当时人们看来多是“不可能的事业”,无论这结局是喜是悲。虽然此书名被翻译成人类群星闪耀时,却多是些伟大却悲壮苍凉的历史瞬间。书中说,如果出现一个决定世界历史命运的时刻,这一时刻必然会影响人类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时间。于人生而言,这或大或小的时刻能否成为改变人生的时刻,更在于我们是否足够珍惜热爱生活,能否足够细心发现机遇。

       阅读历史,不止于了解和叹惋,更在于以史为鉴。热爱、仔细,不能成为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明星,也可以闪耀在自己的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