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部门

当前位置:

首页- 机构设置- 科研部门

微生物化学研究室

微生物化学室历史悠久,1956年成立的中国医学科学院抗生素系下设化学提炼室,1958年扩建为抗菌素研究所后,延续设立化学提炼室,黄大宾,王文翔先后担任室主任。1980-1985年化学提炼室室主任为:王文翔,戚长菁,金文藻。1985年成立了新抗一室、二室和三室,新抗一室主任:吴剑波,姚天爵;新抗二室主任:金文藻,张月琴;新抗三室主任:于其伟,许鸿章,1987年更名为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后三个研究室延续,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新抗一、二室合并为新抗室,室主任为:吴剑波,金文藻,姚天爵;新抗三室更名为开发室,室主任为:许鸿章。1993年两室合并为新抗室,1993-1997年室主任为:吴剑波(兼任),金文藻,许鸿章;1997年后室主任为:吴剑波(兼任),许鸿章,孙承航。1999年更名为微生物化学室,室主任为:吴剑波,许鸿章,孙承航;2005-2007年室主任为:吴剑波,陈汝贤;2008年-2016年室主任为:陈汝贤,孙承航。2016年至今室主任为孙承航。

作为抗生素药物发现的源头和后续研发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几十年来,研究室开展了包括:青霉素、红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正定霉素、灰黄霉素、大观霉素、多粘菌素E、万古霉素、曲古霉素、巴龙霉素、光神霉素、争光霉素、创新霉素、博莱霉素、柔红霉素、平阳霉素、核糖霉素、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西罗莫司、替考拉宁、博安霉素、中生菌素、农抗-120等上百种抗生素的分离与结构鉴别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科技部“863”项目、“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等大量国家级研究课题。在“十三五”期间,承担了多项医科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004年国家I类新药-博安霉素获得新药证书。在中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4项,国家级奖8项,省部级奖19项。1984年起,已培养100余名硕博研究生,为我国微生物药物的研发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目前,微生物化学室的首要任务是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发现和获得高成药性新天然产物,为新药创制提供先导化合物,具体研究方向有:1)特殊生态环境微生物的勘探,尤其是沙漠、盐湖、喀斯特洞穴、红树林、海洋等生态环境中放线菌、细菌、真菌等药用微生物资源勘探及多样性、新颖性、抗菌杀虫抗肿瘤等活性菌株的筛选。2)新化合物发现,分离及结构鉴定,包括采用发酵条件变化和共培养等微生物学培养方法结合活性追踪,化学筛选、基因挖掘、现代质谱分子网络和代谢组学等方法,快速发现目标菌株和活性新天然产物。通过色谱分离获得纯品,开展光谱结构解析并确定化合物平面和立体结构。3)基于先导化合物开展全合成及结构修饰,通过构效关系研究,筛选出高成药性化合物。

微生物化学研究室现有孙承航课题组解云英课题组